Translate

2007年6月2日 星期六

全球化趨勢下課程研究的跨國想像


迎著夏日的晨曦,今天一大早我開車飛馳在高速公路上趕往風城新竹─我年少歲月曾經待過的學校新竹教大,去參加那裡辦理的一場盛會“全球化衝擊下的課程與教學”(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學術研討會。好了,終於趕在八點左右下了新竹交流道﹝奇怪,好像跟我以前熟悉的道路不太一樣,還是時空壓縮的感覺?﹞,今早議程第一場八時半,我受邀在焦點論壇上與另外兩位與談人卯靜儒﹝師大教育系副教授﹞與黃庭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研究員﹞一起討論:「全球化趨勢下課程與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這主題在國內教育研究領域是較新穎的研究課題,一般全球化議題都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甚至語言、文化研究領域作討論,教育研究或者是課程政策研究回應全球化議題在國內教育研究社群論述則是較輓進的事。也因為是課程與教學新興研究議題,初期竹教大邀稿不是挺順利,後來主辦人張美玉教授─現任竹教大教育學院院長親自打電話邀約在這領域略有著墨的幾位教授撰稿,才把論文發表稿件大致給邀齊。

猶記得上年度十二月初我才邀請在這領域素有研究的澳洲學者 Prof. Noel Gough 到北教大課研所來作一場﹝課程願景的編撰過程﹞演講,其中他在『課程願景』﹝莊明貞審訂, 2006,高等教育﹞一書中所撰寫那篇“全球化的長臂:課程工作的跨國想像”還曾被與會者熱烈討論過。其實他正是全球環境教育領域的課程研究專家,我與他相識在2006年芬蘭Univ of Tampere所舉行的WCSC會議(IAACS第二次國際年會),他與William Doll來參與我論文發表的那場次(台灣後現代觀課程改革的可能性) 並回饋意見給我,他們熱情令人感動。其實我也久仰他盛名,但在那之前我們並不相識。他算是澳洲課程再概念化學派active的學者與美加 William Doll & Wiliam Pinar 等課程再概念化pioneer學者互動十分頻繁。

要談全球化其實它是現代性的結果。其中包含三個特點:時空分離、抽離化基制與制度反思性 (Giddens, 1991)。其概念本身也成為一種全球意識,認為全球化意指世界的壓縮及增強世界整體意識的概念(Robertson, 1992)。當代二十一世紀課程理論連結到經濟、文化和政治,並產生與國家到世界的關係此即為”全球化”的關係。這個全球化的動力關係透過經濟資本、全球市場、大量移民和網際視訊緊密的影響,對現代學校教育的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產生鉅大影響。基於此,我今天在全球化趨勢研討會場上討論全球化如何在現代生活和現代教育制度歷程中產生影響,並處理了以下議題:(1)全球化的批判論述,(2)全球化、知識及其對學校教育之影響,(3)全球化與課程探究,(4)全球視野的在地知識建構,(5)課程政策的因應。茲簡要摘要如下,如果閱聽人有興趣進一步研討,我在北教大課程所博士班所開設一門課「文化研究與課程」專題研究,其中全球化與課程研究相關文獻相當豐碩,讀者可以繼續展讀或歡迎進一步參與論述。

全球化趨勢下課程研究的跨國想像﹝摘要﹞

一、全球化的批判論述
﹝一﹞ 超全球主義─世界「麥當勞」化
﹝二﹞ 懷疑主義─文化帝國主義
﹝三﹞ 折衷主義─全球在地化

二、全球化、知識及其對教育之影響
﹝一﹞ 全球市場與全球技能的崛起
﹝二﹞ 文化全球化的影響
﹝三﹞ 知識在全球化的新角色
﹝四﹞ 全球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高等教育、性別與婦女研究,成人研究等)

三、全球化與課程探究
﹝一﹞國家/國際
﹝二﹞新移民與多元文化
﹝三﹞認同與主體性

四、全球視野的在地知識建構─跨國組織與課程研究的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五、全球化的結果對教育究竟究竟是贏家還是輸家?
反全球化可努力的方向─教育政策將如何抗拒全球化的不良影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