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07年6月3日 星期日

性別文本的知識與權力奮爭



性別研究作為本土知識建構的核心概念是近十年來的事,在台灣課程改革的政策文獻可以追朔到1986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所出版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其中在推展多元文化教育方面,報告書內容建議「全面檢討現行中小學校教科書、童書、漫畫,除修正傳統男女刻板印象之內容外,並應增加女性素材,以達性別平衡。」並建議補助相關大學積極從事兩性平等教育之課程、教材、教法與設備之規劃研究。有了這樣的政策方針,兩性教育於年1998正式列入國定課程之重大議題,作者自1999年接受教育部委託規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兩性教育議題課程綱要規劃與修訂,課程走一輪後今年始全面進行微調;這其中觀察性別議題作為課程政策內容,在融入七大學習領域或在後續性別議題政策推動方面,正符應了政策即政治 (policy as politics) 的觀點,性別議題放在我國傳統儒家文化脈絡,其突顯的文化政治性更是斑斑可見。作者於參與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決定過程,觀察在政策制定者普遍欠缺性別意識,雖然有性別平等教育法源基礎,學校教育要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有其困難處,故提出性別課程改革需進行社會整體重建,並形成公共論述。以下為作者最近在世新大學所主辦的『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研討會』會議所發表此一議題之論文摘要 請見世新大學活動網頁


知識與權力的奮爭-台灣性別平等課程改革的文化政治性﹝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現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知識與控制的議題,並檢示課程統整中知識與權力的關係,同時理解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在融入七大學習領域的文化政治性。另外也一併討論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實施的問題,並將教師視為追尋社會公平與專業認同的轉化型知識份子。
  
一、歷史沿革:
回應全球化趨勢在地知識的建構,台灣於1900年末期開始進行一系列教育改革,以提升國際競爭力。


濫觴期(1988-1997)
1988年:婦女新知基金會體檢教科書肇始性別與課程的研究。
1995年:「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正式頒布。
1996年:性別平等的教育主題開始注入教改理念中。
1997年:彭婉如事件,立院倉促通過已久的「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其中第8條規定,中小學至少要實施4小時以上的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內容包括兩性平等教育。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


開創期(1998-2003)
1998年:教育部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議將性別、資訊、環境、人權等重大議題融入的七大學習領域中,教育部兩性平等委員會也同步開始發行《兩性平等教育季刊》,進行兩性平等教育的新知傳遞。
1999年:教育部兩性平等委員會擬定「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
2001年:教育部正式公布「兩性教育議題」為國民中小學重大議題之一。為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奠定政策實施的基礎。


發展期(2004- )
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立法並由總統正式實施,「兩性教育議題」課程綱要也正式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議題」,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因此進入有法源基礎的階段。
2005年:研訂後期中等學校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課程能力指標研究,向下銜接,其能建構十二年一貫的性別平等教育國小,至國、高中的課程。2005-2006年研訂九年一貫課程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能力指標重點意涵與發展與教學示例,以供教科書編輯者及各級中小學教師在轉化式課程發展的參考依據。


二、理論基礎

英國的知識社會學:
分類(classification)與架構(framing),打破學校知識的疆域,可以促進社會改革。
Bernstein(1990)分類(classification)與統整(integrated),越傳統社會課程趨於學科分類,越民主的社會則知識會趨於多元發展與統整,此即為跨越邊界(border crossing)。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將國中的二十一個學科與國小的十四學科,統整為七大學習領域,並將六大議題融入課程,此課程統整即為一種學科的跨越邊界,若干基測要考的七大學習領域為高階學科,視性別議題的融入為污染其學科的課程組識與內涵而加以抗拒。

批判教育學的觀點 :
九年一貫重大議題的融入,代表社會重建知識的可能性,並致力於轉化傳統學科知識。基本學測要考的科目代表著官方知識與保守右派團體的階級利益,會忽視少數族群的觀點,例如女性觀點。

後現代課程觀 :
後現代社會中不同的知識領域,不停的混種與交互影響。傳統的高階學科逐漸喪失菁英與權力結構,且受到性別研究、文化研究等新興跨科際領域的衝擊,而開始重視多元敘事與文化差異的觀點。重大議題反映知識社會重建的可能,並反映了少數團體的聲音,增權賦能少數團體的觀點。獨立學科反映社會控制與文化政治Foucault(1997)、Young & Barnett(1991)認為高、低階學科知識的再重組,反映傳統學科權力的消長。以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例,抗拒性別議題的融入,主要是害怕統整課程過程中降低授課時數及減低學科的知識與權力。


三、九年一貫課程的政治性分析
﹝一﹞、基本學測測驗影響了國中性別平等議題的融入課程實施。
﹝二﹞、性別議題不單只是工具理性的融入課程,宜加上教師性別意識的覺醒。
﹝三﹞、鄉土語言反映本土社團是權力與知識的爭奪,而英語課程的重要性反映全球經濟知識的崛起。
﹝四﹞、性別議題的融入,突顯了九年一貫課程中學校知識體系的權力與知識的糾葛。


四、性別平等議題融入教育的關切點
﹝一﹞、教師角色重建為轉化型知識份子。性別平等議題在政策與實施上有落差,轉化課程實踐困難,集中在若干領域的融入。
﹝二﹞、性別議題會碰觸學校高低學科課程權力分配問題,教師在有限時間教學壓力下,面臨課程決定的難題。
﹝三﹞、性別議題能力指標是轉化課程的「融入」,而不是「套入」課程。
﹝四﹞、國中小四小時的活動課程加融入領域課程的實質意義不大。
﹝五﹞、教師性別意識未開展,政策執行未能抓住教師的課程認同。
﹝六﹞、課程實施要理解教師的價值與興趣,並發展教師的全球觀。

伍、結論
﹝一﹞、學校教育不只是傳遞知識的場域,應該提升教師在社會重建的意識。
﹝二﹞、教師須發展全球公民意識與多元文化的關懷。
﹝三﹞、師資養成課程須再概念化,以培養多元文化意識的教師。
﹝四﹞、性別課程重建須仰賴社會文化的整體重建,與課程政策整體配套的規畫。
﹝五﹞、教師角色重建為轉化型知識份子。

本文內容請詳見『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研討會』會議手冊,pp. B-111-120,教育部主辦,世新大學性別與傳播研究所承辦,2007年5月25日至27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