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運用資訊人越喪失批判主體性 ?


淡水三芝的山櫻花正盛開

終於把學生期末報告看完,也上繳了成績。終於有心情也有時間到淡水三芝去賞櫻花 ! 每次看完研究生期末報告皆有感觸,許久沒上blogger一吐為快,也跟讀者分享一下。

不知是現代專業英文太難,還是現代研究生都像"菜"英文看齊 (民進黨黨魁英文可好的不得了) 。作業要求明明只有"一"篇英文文獻評析, 卻很少有研究生能整篇閱讀完畢,並抓到重點加以評論,能看懂英文摘要者而能將之重點提要摘出且加以評析者已算是上焉 !



     近側吉野櫻像杜鵑花

回想到1980年代我還是國內碩士生時,該時黃政傑教授剛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Madison返國服務,在師大教育研究所教授教育研究法課,一學期只需要研究生找一篇西文教育類的 literature 加以critical review ,究其實critique的能力養成對碩士生真的很難,我一直到美國唸博士班時才真正學會論文評析技巧,美國一般大學研究所訓練研究生做研究的基本功即是論文評析。

一九八0資訊未發達時代,找研究主題與資料只能先找很厚重的 RIE OR ERIC 資料摘要,再一本一本的找教育類期刊或以Microfish去找未出版論文來閱讀全文,然後再找出有興趣研究主題來評析的該篇文獻。花了很長時間資料檢索,但往往找到的文獻摘要國內圖書館未購置該期刊,可是評析功夫(做研究基礎功夫)卻是很紮實,研判當時是集一時菁英於研究學府,七0年代國內只有兩所教育研究所培養碩士生, 博士班也只設師大一個點 !



三芝盛開的吉野櫻

到了九0年資訊數位時代 ,研究生享受資訊方便 ,找文獻只要key in 研究主題關鍵字就可找到不同資料庫各篇文獻摘要 ,且大多文獻皆可全文下載,但真正看完全文且能get the point 加以適切評析者反而變得古稀。

這是否意味著資訊越發達,人們閱讀的慎思與批判深度越發淺顯?後現代拼貼的語法與符號表徵的網路語言有時讓人覺得運用資訊受益也受制於網路科技,工具理性易喪失我思故我在的主體性,而傳統研究的古典要求是不變的。至少做一個有批判性或有創造性的研究者,自主獨創的立論與觀點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