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07年9月5日 星期三

伊大香檳重返,十年夢迴依舊



Altgeld Hall, 1897 年建造,現為數學系館


The Alma Mater 伊大校友紀念雕像,建於1929年



Illini Union 建於 1938-1940 年 校園最具有特色的建築



初秋 UI Campus Quad 一角,景端建築物為 Foellinger Auditorium


今年四月受邀至2007 AAACS研討會作<國際化課程>專題報告,適逢母校伊大教育政策研究系〈教育全球研究組〉主任Dr. Fazal Rizvi與我同場演說,他聽我提到十幾年前曾在四週都布滿玉米田的香檳城度過很boring的博士研究生涯,他問我有沒有興趣再回去重拾舊夢,我原本打算在2007年秋季教授休假期間至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師範學院作訪問學人,不知是否對母校仍情牽夢縈,還是被Fazal熱情感動,竟然當場應允他,就這樣在八月底一路搭飛機睡覺到UI,然後在Chicago的UnionStation轉搭Amtrak到Champaign,一覺醒來已回到熟悉的Champaign城,好友Dr. Carol幫我訂了一間位於Downtown Champaign的二層樓 house。這般很幸福的感覺湧上心頭,幾乎不必發任何時間就很快settle down。 我臥室外跟過去一樣,還是一棵大樹,松鼠還在窗外鑽來探去,牠們可能覺得又有新訪客到訪。唯一要重新適應的事就是又回到研究生時代趕搭校園 的MTD bus,因為從美返國就一直是開車上下班,連Taipei的公車系統都不會搭的我,竟然得學習搭校園公車,這幾天常下錯站從E. White St.再走回W. White St.就又花了二十來分鐘腳程,如此每天來回走一遭勢必然月減肥數公斤,友人戲稱我終於可以重回年輕歲月的體態輕盈了。

經過前幾天Labor Day長假, 今天我到EPS報到,順便進我Office去打探visiting professor的待遇究竟為何?然後再跟教育學院中幾位寥寥無幾舊識打招呼,想到我的博士論文committee members不是退休的退休,凋零的也凋零,自己也突然覺得歲月不饒人,逕自走到Illini Union後的Quad廣場,躺臥在樹蔭下享受早秋的酷熱,不知為何今年秋天像往年的夏季,可能還是受到global warm 的影響所致。十幾年前我都與同學坐臥在這個Quad享受夏日的清涼,現在雖景物依舊,心境卻大不同。我盤算明天該跟Prof. Miacael Peters跟談談彼此雙邊合作研究計劃,Fazal邀我來visiting自己也回老家India,sabbatic去了, 這年頭怎麼教授都忙著 sabbatical?Miacheal在New Zealand(出生地〉受完整學術訓練,其後才到ScotlandGlasgow任教,兩年前才轉來UI,專長為Poststructuralism與Global Studies,特別是在M. Foucault的研究,可以說著作等身。前天到他家作客,發覺他還蠻信風水,房子前有大院後有人造湖,他說這樣可以發“才”,想來也是奇人一個,反正他打包票“my door is always open for you",如此就不挺像一般老美作風。可能還有jet lag不知覺在樹下草坪打了個盹,覺得不用趕著開會的日子,原來是如此愜意,也難怪昨日與麗君老師通MSN時,她提到系主任工作就是從早開會開到晚,真羨慕我還能過著悠遊自在的生活,這真是門裡門外,有些人拼命往行政工作鑽營,也有些人能躲者躲,各自過自己要過的生活罷了!

從Educational Bldg轉車地點在Illini Union 便順手拍了Altgeld Hall前的The Alma Mater照片留念,這邊是UIUC的地標所在,校友及遊客都會至此瀏覽,人來人往,穿織如蓆十幾年未曾改變,我兀自奇怪的是過去我住Urbana 時都搭 5 Green路線往返,現在住Champaign也是搭此線往返,看來人生的地理位置有時總是不變的,端看自己心境是否會轉變而已。





4 則留言:

kirk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kirk 提到...

老師,看見您所留的照片與文章,我知道您似乎從凡塵俗世中,進入純粹理性世界。這令我想起91年在德國海德堡短暫停留一天,並步行於哲學家大道,當時恍然大悟,德國何以能培養出大哲學家康德,生活在海德堡就如同沈浸於純淨的理性世界,所思、所言、所行能與外在所處環境一致,而不致於矛盾和疑惑。過去,我在學習數理時,認同牛頓的機械的宇宙觀,認為世界可程式化為可預測的穩定系統,直到年紀漸長、與課程所的訓練,逐漸體會現實世界並非理想世界般的規律。
但是,塵世雖混雜難解、令人困頓、煩憂,有時卻比機械觀世界來得有生命力!
老師,期待您再分享遠方的您。

Ming-Jane Chuang,莊明貞 提到...

Water Kirk,

I really appricated what you have shared with. I always believe that you are a good writer.

Best,
Ming-Jane

寧靜山 提到...

老師:
前些時候,我一時興起閱讀understanding curriculum一書,在課程史章節,重新對課程有了初步整體觀及脈絡瞭解,不知何因,讀得起勁,而且和書中文字有了互動,真好!
也分別參師大辦理的「公義社會與教育行政革新」、市北師辦理的「教科書研究方法工作坊」,發現批判論述分析(CDA)工具,對解析交雜於歷史的、意識型態的、階級的、種族的現實社會中的論述(discourse),有相當的貢獻。
在研討會機會,我買了queen of education一書,發現到在講究效率、經濟效益的美國公立學校,有許多弊病。尤其難能,真正從學生的個性、立場、能力與性向等出發為其安排適當的課程與教育方法。學生臉上失去了應有的光彩,甚而犧牲了學生。今晚10點,開車經過中壢街道,遇到一群面露疲憊的國中生,我不禁懷疑:「這是right的國中教育嗎?」這三年,除了教科書的內容,他們還擁有什麼?
老師,我明天(7日)要到朝寶學校,因為我們有一個合作專案「數位家庭」學習計畫。在我的部落格有些初期的工作方向唷。說不定,我有機會吃到8月時,我們共同看到的「套袋甜柿」,假有幸運的話,我就代替老師好好享受了,希望在美國的您,能同等感到幸福!!
水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