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07年5月18日 星期五

漫談敘事探究



這幾年台灣教育研究社群吹起一陣敘事探究風潮。我們部落格首篇文章就來談敘事探究 (Narrative Inquiry) 好了。
讀者如果您想更進一步瞭解,可展讀教育研究月刊130期二月號專輯,莊明貞主編『敘事探究與課程實踐』。或者參考國北教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有關運用敘事探究者,也可一窺究竟。所謂敘事探究,即是一種了解生活經驗的方式。它是研究者和其研究對象在一個情境或一連串相關情境,經過一段時間接觸或相處,和其所處社會及其週遭環境互動合作的結果。

研究者藉著進入由敘說者生活經驗所組成的故事,而走進敘說者的世界中,研究開始於這些活著、說著、再生活一次和再說一次的生活故事中,也結束於其中。
敘事探究,簡言之,就是探究那些活著和口耳相傳的故事。因為它代表著我們所謂的敘說,既是現象,也是一種方法。敘事所指稱的是研究對象的經驗結構內涵,同時亦指稱其研究的類型。

為了便於區分,我們使用一個合理的策略,我們把現象稱為「故事」(stories),把探究稱為「敘說」(narrative)。因此,可以說,人們會自然地「陳述」其生活,並訴說著那些生活的故事,而敘事探究者旨在描述這樣的生活,並寫下種種經驗敘說。
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敘事探究如何 "發聲"?在敘事探究的過程中,所有實踐者在彼此的關係中「互相發聲」與 「信任遊戲」是非常重要的。所謂信任遊戲是一種涉及「自我投入他人故事過程」,也是瞭解他人故事及給予他人「聲音」的方法。Elbow(1986)強調「信任遊戲」主要是合作的,彼此協定的,最核心的事就是進入他人的思考及認知中。通常在敘事探究中研究者先聽實踐者的故事,也就是實踐者先說她/他的故事。這並不表示研究者在敘事探究的過程中是沈默的,這即代表在研究關係中長久沈默的實踐者,我們開始給予時間及空間去敘述他們的故事。


敘事探究即為一個在研究進行中關係到彼此敘說和重述故事的共構過程。通常一開始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生活」在敘事探究的分享故事中,研究者必須察覺建構一種彼此聲音都能被聽到的關係。上述的描述強調研究關係的共同建構,在這個關係中研究者及實踐者均感受到關懷且能共同「發聲」,並敘說他們彼此的故事。


有了以上對敘事探究的初步理解,接下來讀者可以慢慢咀嚼我日後在此"Currere"部落格想再現的經驗與故事啦。也歡迎您與我在此共同發聲,並歡迎分享彼此生命經驗。

2 則留言:

nana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nana 提到...

教授好:
上完昨天的課,對敘事有點認識了,敘事--敘說故事--敘說自己的故事--說者和聽者互相觸動--如同一起身歷其境。說故事要能感動人,一定是自己也曾感動過,發自內心的真實的感受。當把自己的生活上發生的事情告訴小朋友,他們往往聽得很入神,比上正課更有興趣,因為那是老師曾經經歷過的,師生互動中,有很多時候常被學生感動,但是因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沒有習慣抒發情感,很多感受都忽略了,也可能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吧!
另一個重點是反思,當老師當久了,習慣去看學生的錯,挑毛病最厲害,但是對自己的錯-錯誤觀念,經常是不自覺的,例行性的工作認為都是對的,但是仔細想想,好像有錯也不願認錯。面子掛不住嘛!
自己目前還在學習當中,像海綿般吸取新知識,因為不是科班出身,對基礎理論非常薄弱,希望以上幼稚言論是個開頭,我能慢慢進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