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2007年5月30日 星期三

互綁的鳥群飛得起來嗎?




最近各大學院校又屆系所主管遴選的時刻,觀察自大學法公佈實施以來,高等教育學府雖號稱大學系所自主,但其中選薦校長及系所主管突顯的潛在課程,亦即遴選過程所浮現的種種產官學利益互綁現象值得我們在此參透一下。

話說一兩週前教育界老頑童黃炳煌教授送我一本其高等教育出版公司再版的「教育小語」,其中有一則寓言是如此寫著:「人情與特權兩者之共同點即在施惠對方:不同的是,真正的人情其所施的惠是出自自己,而特權所施的惠卻是來自慷他人﹝公家﹞之慨,亦即利用公家的資源或犧牲別人的權益去做自己的人情。」


有趣的是,我發現有些學術中人就喜歡略施小惠,耍儘心機運用公共資源與利益去綁樁別人,以為那就是所謂作人情。或者想盡辦法把自己與他人綁在一起,以為這樣作會多了一些翅膀,從此可以羽翼豐厚,殊不知這已把兩隻鳥或多隻鳥綁在一起,雖然變成很多隻翅膀,但他們最終還是飛不起來。


教育小語中還有一則寓語也蘊含哲理:「真正的大師只有高徒,而沒有純粹的愛徒。」我想大智慧者如黃老師應該是在其經歷人生豐富歷程的有感而發。傳統中國仕大夫選薦制度中主考官眼中只有自己欽點愛徒才是人才,因為仕途中人大多以為將自己愛徒推出來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殊不知已將自己與他人限入一群互绑翅膀的鳥群結構中。

在目睹這些官場現形記後,曾有一位友人寫信告訴我,「嫉惡如仇、急公好義者終其一生除要忍受寂寞,更要在人生旅途中學會忍受骯髒的內幕,並仍然平淡過日」。我記得我如是回應:『我可以忍受學術的「單獨」,但不願陷入正義的「孤獨」』。看來每一個人在其人生旅程各個驛站中,除了看盡人生百態,慨嘆凡事都將因權力隨時變成過眼雲煙外,還是有許多人生禪需待參透與持續日課修煉的。

2007年5月18日 星期五

漫談敘事探究



這幾年台灣教育研究社群吹起一陣敘事探究風潮。我們部落格首篇文章就來談敘事探究 (Narrative Inquiry) 好了。
讀者如果您想更進一步瞭解,可展讀教育研究月刊130期二月號專輯,莊明貞主編『敘事探究與課程實踐』。或者參考國北教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有關運用敘事探究者,也可一窺究竟。所謂敘事探究,即是一種了解生活經驗的方式。它是研究者和其研究對象在一個情境或一連串相關情境,經過一段時間接觸或相處,和其所處社會及其週遭環境互動合作的結果。

研究者藉著進入由敘說者生活經驗所組成的故事,而走進敘說者的世界中,研究開始於這些活著、說著、再生活一次和再說一次的生活故事中,也結束於其中。
敘事探究,簡言之,就是探究那些活著和口耳相傳的故事。因為它代表著我們所謂的敘說,既是現象,也是一種方法。敘事所指稱的是研究對象的經驗結構內涵,同時亦指稱其研究的類型。

為了便於區分,我們使用一個合理的策略,我們把現象稱為「故事」(stories),把探究稱為「敘說」(narrative)。因此,可以說,人們會自然地「陳述」其生活,並訴說著那些生活的故事,而敘事探究者旨在描述這樣的生活,並寫下種種經驗敘說。
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敘事探究如何 "發聲"?在敘事探究的過程中,所有實踐者在彼此的關係中「互相發聲」與 「信任遊戲」是非常重要的。所謂信任遊戲是一種涉及「自我投入他人故事過程」,也是瞭解他人故事及給予他人「聲音」的方法。Elbow(1986)強調「信任遊戲」主要是合作的,彼此協定的,最核心的事就是進入他人的思考及認知中。通常在敘事探究中研究者先聽實踐者的故事,也就是實踐者先說她/他的故事。這並不表示研究者在敘事探究的過程中是沈默的,這即代表在研究關係中長久沈默的實踐者,我們開始給予時間及空間去敘述他們的故事。


敘事探究即為一個在研究進行中關係到彼此敘說和重述故事的共構過程。通常一開始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生活」在敘事探究的分享故事中,研究者必須察覺建構一種彼此聲音都能被聽到的關係。上述的描述強調研究關係的共同建構,在這個關係中研究者及實踐者均感受到關懷且能共同「發聲」,並敘說他們彼此的故事。


有了以上對敘事探究的初步理解,接下來讀者可以慢慢咀嚼我日後在此"Currere"部落格想再現的經驗與故事啦。也歡迎您與我在此共同發聲,並歡迎分享彼此生命經驗。